1. 首页 > 节日手工 > 地理关于春节的手抄报-地理手抄报 关于春节

地理关于春节的手抄报-地理手抄报 关于春节

地理关于春节的手抄报-地理手抄报 关于春节

关于春节春节手抄报

你们贴过你福字么?每年过春节的时候,我们家都会呢贴“倒福”,寓意就是“福到”,将福气引进家门。春节还有好多好多的习俗,也有很多关于春节的古诗,歌曲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关于春节的手抄报_0

春节,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。是中国最盛大、最热闹、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,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。

春节在中国民间是非常热闹的,有很多有趣的习俗。

春节,也就是农历新年,是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中国人把过春节叫“过年”。中国人过春节,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。据说,春节很可能是起源于商代的“腊祭”。“腊”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,这是劳动人民辛勤耕作,喜获丰收,到年底举行的一种对天神、地神和祖先的答谢祭。祭祀时,人们欢快起舞,气氛非常热烈。

中国古时候,没有“春节”这个名称,人们把农历一年的第一天叫做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,中国采用了公历(阳历)纪年,称公历正月1日为元旦,这样,就把处在“立春”这个节气前后的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了,民间俗称“大年初一”。

为了迎接这个节日,家家户户常在春节前的很多天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,如进行卫生大扫除,贴春联、年画和窗花,购买和制作丰美的食品等等,人们都忙极了。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“腊月二十三糖瓜粘,腊月二十四扫房日,腊月二十五磨豆腐,腊月二十六炖大肉,腊月二十七宰公鸡,腊月二十八白面发,腊月二十九贴门口(贴春联),三十儿晚上熬一宿,大年初一拜亲友。”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民间过年的热闹情景。

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。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“除夕”,这是除旧布新的意思,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,一家人要团聚在家中,吃一顿年夜饭,说说笑笑,尽情欢乐。很多人整夜不睡觉,等候新年的到来,这种习俗叫“守岁”。守岁的传统说明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珍惜。除夕,孩子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。压岁钱用红纸包好,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,孩子清晨醒来,自然是一阵狂喜。长辈越多,孩子得到的压岁钱就越多。除夕零点,也就是子时,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,这是取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,“交子”就是旧的一年的子时与新的一年的子时相交的时刻。“饺子”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。“爆竹一声辞旧岁”。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动是放鞭炮,放鞭炮是为了驱散邪魔,祈求全年吉祥。到了子时时刻,全国的农村、城市鞭炮齐鸣,烟花腾飞,巨大的声浪震耳欲聋,景象十分壮观。近年来,除夕的夜晚,家家户户都要看电视播映的春节联欢晚会,这场晚会长达五六个小时,节目精彩纷呈,非常受人欢迎。现在,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除夕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。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,挂在人的旁边,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。

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。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,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,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。

贴福字、贴窗花、贴年画、贴挂千。这些都具有祈福、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。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,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,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。

守岁,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,俗名“熬年”。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,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根据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。

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爆竹,中国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一说。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爆竹是中国特产,亦称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其起源很早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,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,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。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:
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人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。总把新桃换旧符。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。

吃年夜饭,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。大年夜.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,阖家团聚,围坐桌旁,共吃团圆饭,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。

给压岁钱,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,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,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,等大家都吃完了,由长辈发给晚辈,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,好好做人。

祭祖,古时这种礼俗很盛。因各地礼俗的不同,祭祖形式也各异,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,有的到宗祠拜祖,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,陈列供品,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。

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,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,旧称拜年。新年的初一,人们都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打扮得整整齐齐,出门去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;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;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,称为“团拜”。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,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,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“贺年片”。春节拜年时,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,祝长辈人长寿安康,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
春节的早晨,人们都穿上漂亮的新衣,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说些“过年好!”“恭喜发财”一类的吉利话。亲朋好友利用这个机会欢聚叙谈,加深感情和友谊。近年来,出现了一种集体拜年的活动,叫“团拜’”,团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,所以很盛行。现在,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打电话拜年,这就更省时间了。

春节的拜年和欢庆活动要持续半个月,到了正月十五那天,又形成一个欢庆的高潮,那就是欢度元宵节。

地理手抄报关于天气

天气百科名片

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,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,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。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。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,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(如气温、气压、湿度、风、云、雾、雨、雪、霜、雷、雹等)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。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。

初二地理手抄报,关于地理的

你可以从纸的中间画一个大水滴,写出水对地球的重要性再出几个选择题,在弄几个花边花几个某地的地形图(你家乡的最好)就可以了,或在弄几个国际纪念日的来历。(对不起,我对数学不太擅长)

关于春节的手抄报_1

熬年守岁

守岁,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,也叫除夕守岁,俗名“熬年”。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: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,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。

春饼

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。晋代已有“五芋盘”即“春盘”,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。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,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,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:“翠缕红丝,金鸡玉燕,备极精巧,每盘直万钱”。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。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。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,并作诗日:“昨朝春日偶然忘,试作春盘我一尝。本案初开银线乱,砂瓶煮熟藕丝长。匀和豌豆揉葱白,细剪萎蒿点韭黄。也与何曾同是饱,区区何必待膏梁”。春饼发展到今天,形制随地而异,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。有烙制、也有蒸制;或大如团扇,或小如荷甲。

年糕

春节吃年糕,“义取年胜年,籍以祈岁稔。”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。年糕的种类有:北方有白糕饦、黄米糕;江南有水磨年糕;西南有糯粑粑;台湾有红龟糕。汉代杨雄的《方言》一书中就已有“糕”的称谓,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记载了制做方法。明、清时,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,并有南北风味之别。北方年糕有蒸、炸二种,南方年糕除蒸、炸外,尚有片炒、汤煮诸法。

北方年饺子

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,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,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,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,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。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。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,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。“交子”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。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,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。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,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,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。与北方不同,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。火锅沸煮,热气腾腾,温馨撩人,红红火火;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,象征“吉庆有余”,也喻示着生活幸福,“年年有余”。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,年年高(糕),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,境界一年比一年高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